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,最初的“守护神”往往是身边那位英勇的父亲。父亲的影响深远且持久,往往会贯穿一生。然而,26岁的陈知非却有不同的看法。在他的眼里,那位曾经被赋予开国大将荣誉的父亲,不过是个“芝麻酱”般普通的存在。那么,陈知非为何如此评价自己的父亲呢?
1940年,一个瘦弱的小男孩闷闷不乐地坐在弄堂口,随意翻动着怀中的旧报纸,心事重重。这个男孩就是陈知非。从他有记忆开始,他就一直生活在外婆家,父亲和母亲的模样早已在他心中变得模糊不清。要不是舅舅时常讲述父亲打仗的故事,陈知非甚至几乎忘记了自己有一个多年未见的父亲。那天,陈知非心情特别低落,因为一位卖报的孩子嘲笑他说他是个没人要的孩子。正当他暗自郁闷时,舅舅高兴地走了过来,不容分说地把他拉回了家中。
展开剩余83%家中的外婆看到他回来,满脸关切,迅速为他穿上了一件没有破损的衣服,然后含泪目送着他和舅舅离开。一直等候在家里的舅舅带着他来到了街边的一家照相馆,陈知非才恍然大悟,今天舅舅竟然要带他照一张照片。在卖报时,他曾见过这家照相馆,但一直没敢进去。在他的认知里,照相馆是有钱人才能光顾的地方,像他们这种穷苦人家的孩子,连站在门口都可能会被人赶走。
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陈知非有些措手不及,直到拍完照片,他依然有些愣住。见状,舅舅轻轻揉了揉他的头发,笑着告诉他这张照片是父亲特别寄钱回来让他照的,因为父亲非常想念他。舅舅的一番话瞬间驱散了陈知非心中的阴霾,他终于明白,原来父亲从未忘记过自己,一直在关心着他。
1946年,一天,几个陌生人来到舅舅家,与外婆和舅舅交谈了一会儿后,他们把陈知非带走了。17岁的陈知非心中既激动又忐忑,因为他知道自己很快就能见到已经多年未见的父亲了,但又担心自己会认不出父亲来。自四岁起,他便回到了外婆家,整整13年没有与父亲相见。
经过几天的辗转,陈知非终于来到了山西阳城。还没进城,他便看到了一位高大英俊、佩戴眼镜的八路军战士站在不远处,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。那一刻,陈知非心中那模糊的父亲形象与眼前的这位战士重叠在一起。作为太岳军区的司令员,陈赓每天有着繁重的工作任务,但在陈知非刚到的那段时间里,他尽可能抽空陪伴自己的儿子,弥补那些错过的父子时光。
陈赓不仅是优秀的军事指挥官,也有着远见卓识。考虑到战争可能不久后结束,他意识到国家急需大量技术型人才。于是,他与陈知非深入交流后,决定让儿子进入北方大学深造。解放战争爆发后,陈赓忙于战事,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家庭,此时,傅涯接过了照顾陈知非的重任,她把陈知非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般关爱。
家庭和睦的氛围让陈知非与弟弟妹妹们的关系非常亲密。新中国成立后,陈知非大学毕业,被分配到了长春的第一汽车厂工作。尽管身处异地,陈知非却不愿与父亲分离,于是他找到陈赓,希望通过父亲的关系将自己调回。令他意外的是,平日里从不对他发脾气的父亲这一次竟然严厉批评了他。这一番教训深深地烙印在陈知非心中,从此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,努力在工作岗位上做好每一件事。
1955年,中央军委决定对参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有功将领授衔。消息传出后,民间议论纷纷,各种猜测声四起。陈知非与弟弟妹妹们也在家中讨论着父亲可能会被授予的军衔,气氛中洋溢着兴奋与期待。听着孩子们越说越离谱,陈赓忍不住笑了出来。他站起身,从厨房拿出一瓶芝麻酱,滴在每个孩子的碗里,意味深长地说道:“我情愿做一个‘芝麻酱’。”
看到年幼的孩子们一脸不解,陈赓继续解释:“像芝麻酱一样,能够让人民幸福,这是我这一生最大的追求。”他深知,历朝历代的功勋授予,往往无法让每个人都心满意足,这次新中国的授衔仪式必定也会有人不满。果然,当授衔结果公布后,许多将领纷纷表示不满,甚至有些人亲自找到了毛主席表达不满。
国庆节时,几位老帅聚在一起讨论授衔过程中的趣事。此时,陈知非带着弟弟陈知建走了过来。陈毅元帅看到他们,不禁笑问道:“陈家的两个小子,你爸到底是个什么将?”陈知非灵机一动,回答道:“我爸是个芝麻酱。”
这一回答引得众位老帅一愣,随即哄堂大笑。陈知建还天真地附和道:“我爸前两天亲自说他就是个芝麻酱。”老帅们笑得更欢了,最后还是陈知非有些不耐烦地带着弟弟离开了。
陈知非和弟弟离开后,老帅们对视一眼,纷纷感慨道,陈赓这个人看似不拘小节,实则眼光远大,深得人心。陈赓的军功显赫,他完全配得上“开国大将”的军衔,但他对荣誉和名利看得非常淡。甚至他曾一度认为自己授衔过高。因此,他说自己愿意做个“芝麻酱”,并非为了故作清高,而是真心希望能够为人民带来幸福。对他来说,哪怕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,只要能为新中国的人民做出贡献,他便心甘情愿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