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许多隋唐英雄传的小说里,我们经常看到单雄信和徐茂公称秦琼为“二哥”,但在电视剧中,却常常发现单雄信和徐茂公比秦琼要显得年长许多。那为什么这两位英雄叫秦琼“二哥”呢?其实是因为徐茂公比秦琼年纪小很多。徐茂公最初跟随翟让投身瓦岗军时,才十七岁,而秦琼当时已经是齐郡通守张须陀麾下的建节尉,年纪比徐茂公大得多。因此,称秦琼为“哥哥”并没有错。
小说中的徐茂公本名徐世勣,字懋功,后来因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,人们习惯性地称他为徐茂公或者徐茂功。我们今天所探讨的内容是根据《隋史遗文》来分析的,所以在这里提到的,和秦琼共饮畅谈的那位英雄,就是字懋功的徐世勣。后来,他投唐后更改了姓氏,成了李世勣。而当李世民成为唐朝的皇帝时,李世勣的名字也因此变得更加简洁,李世民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把“世”字去掉,使得他在许多唐朝的档案中,被称作“李勣”。
徐懋功,这个富家子弟,虽然年纪轻轻,却有着比许多世家出身的将领还要不凡的才能。而秦琼,则是一个出身高官的家族,几代人都位居高职。秦琼的父亲秦爱曾任北齐的太师,咸阳王斛律金的录事参军,而秦琼则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,逐步走上了军旅生涯,后来还成为了隋朝的上开府、大都督、大将军等重要职务的负责人。他的前途可谓是不可限量,因此曾得到来护儿的赞誉:“这孩子不仅聪明武勇,而且节操高尚,未来必定有所成就。”
展开剩余74%然而,隋朝末年的群雄割据,使得许多良将纷纷投奔新的主公。在《隋史遗文》中,徐懋功和秦琼的会面成为了历史的见证。那一天,年轻的徐懋功带着自己的梦想,拜访了隐居在家中的秦琼,二人席地而坐,畅谈理想,讨论江山社稷。徐懋功坦言,自己虽然年纪轻轻,但通过与秦琼的交谈,他认识到自己和秦琼各有所长:“在某些方面,我不如你,而在其他方面,你可能也不如我。我们都可以选择追随明主,在这乱世中立下赫赫战功,造福百姓。”
《旧唐书》和《新唐书》对徐懋功与李密的关系描述得十分复杂:徐懋功曾劝翟让将权力交给李密,然而李密却在之后将翟让杀害,而徐懋功自己也因此受伤。在李密最终投降唐朝之后,徐懋功仍然保有自己的部队,甚至为李渊立下赫赫战功。李密的失败,直接影响了徐懋功的命运。李密的失败虽然让他在历史中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,但却为徐懋功带来了机遇。
当李密失败后,徐懋功被唐朝任命为黎州总管,封为莱国公,还被赐姓李。这个封赏让他迅速成为了唐朝的重臣。和秦琼、程咬金相比,徐懋功的封赏要早得多,因为他一开始就带着完整的部队投降唐朝,而秦琼和程咬金则是在屡立战功之后才获得相应的封号。
徐懋功在隋朝末年便加入瓦岗军,初时他因为家境优渥,行事颇为张扬。但随着岁月的推移,他逐渐成熟,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。他自幼喜好武功,年少时便曾屡次与各地豪杰切磋,因此在战斗中常常无往不利。他与秦琼的会面,正是在他开始真正理解“英雄”这一概念时。秦琼则是一位在隋朝末期就已声名显赫的猛将,他的家族历代都为高官,而秦琼本人也早早投身于战场,成为隋朝的重臣。
秦琼与徐懋功的“把酒论英雄”对话,透露了两人对于李密的深刻认识:李密在军事上有一定才能,但在领导力和用人方面显然还不够成熟。徐懋功对李密的评价十分犀利:“李密虽然能力不差,但他往往过于自负,忽视了团队合作和用人之道,这使得他最终未能成大器。”徐懋功这一观点,恰恰与历史记载相符,李密虽能为瓦岗军立下赫赫战功,但最终未能善于凝聚人心,因此导致了失败。
李密的失败,正如徐懋功所预见的那样,给了唐朝机会。李密尽管实力强大,但由于缺乏真正的“谋主”和稳定的军事指挥,最终导致了瓦岗军的崩溃。而徐懋功,凭借其军事和政治上的高超手段,最终成为了唐朝重要的将领。
然而,徐懋功的“忠诚”在许多人眼中并不完全可信,尤其是在他对李密的“忠心”一事上,许多人认为这只是为了前途所作的表演。历史上,徐懋功的所作所为,常常让人感到复杂难解:他为了自己的前途可以抛下父亲,在窦建德的面前表现出“忠心”,但实际上他的忠诚往往只是出于对利益的考量,而非真正的忠诚。
当徐懋功与秦琼讨论天下英雄时,他清楚地认识到,真正的英雄不仅仅是武功高强,更需要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能力。秦琼虽然武艺高强,但在战略眼光和谋略上,显然不如徐懋功。而徐懋功在谋略上的胜出,最终也为唐朝的胜利铺平了道路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